0%

2021 年终总结 —— 写作篇

一转眼 2021 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,现在应该梳理一下过去的一年,看看自己做了什么,有啥长进,有啥问题,以便更了解自己,对未来的一年有所指导。

这一篇是对过去写作的梳理。

当我把过去在 Python 技术 公号上发表的文章整理了一遍时,我惊呆了,没想到自己已经输出了 70 篇文章

去年(2021 年),一共输出 30 篇,如果加上在今年一月写的 4 篇,共 34 篇。

另外,在这个公众号上写的文章,因为不够系统,没有做统计。

感受

未来的样子,取决于现在的积累

这句话虽然已经成为我价值观的一部分,但是当真的看到之前的积累时,还是很激动的。

时间积累的结果给了我一个更大的信心 —— 我有能力产生价值

回顾一篇篇文章,就像看过去的照片,它们将稍纵即逝的时间凝固了下来,通过它们,可以看到深夜里,那个奋(手)笔(敲)疾(键)书(盘)的自己。

那时的自己,对现在一无所知,而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一点点、一步步将时间在自己身上积累起来的过程。

不得不说,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,这句话充满了智慧,通过践行获得的感受,与没践行只理解的感受,完全不可同日而语。

这种感受,就像久别的朋友,突然一天出现在我们面前,兑现了当初的某个承诺一样,我们心里不担心他不会兑现,但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兑现。

而这种神奇的是,这种的体验,只需要自己一个人就够了,不需要依赖外部的什么条件 —— 自己对自己的承诺与兑现。

意义

下面总结一下写作对我的几点意义。

第一点,积累了时间

19 年,中秋节那天,我加入了 Python 技术 写作团队,到我完成最后一篇文章,一个经过了 2 年 4 个月 零 6 天(通过 Windows 的计算器计算得到的)。

这样的时间在我过去的人生中有好多个,但都没有什么特别,只是让我更老了一些。

而这段的时间就不一样了,因为通过写作,就时间记录了下来,积累了起来,可以证明是存在过的(其他时间在感受上总是不知所踪),更确切地说是更有意义的。

如果当时不努力一下,过程中不坚持一下,没有 笑来写作训练营 的帮助,就不会有今天的积累。

第二点,锻炼了坚持的能力

数年前,我曾想学会 Python 编程,来回折腾了好多次,但是收效甚微。

原因是没有使用环境,加上动力不足,就像学习英语一样,断断续续。

加入 Python 技术写作团队之后,情况发生了变化 —— 有了必须完成的写作任务。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,完成既定的目标,如若不然,我们就不能实现公众号的日更(这对于一个技术类的新号来说,非常重要)。有了压力,写不出来也必须硬着头皮去写。

有时候实在是写不出来,就想要放弃。比如在 19 年春节期间,心浮气躁,实在写不出来,每次提笔如赴刀山火海。庆幸的是,最终没有放弃,坚持完成了任务。

而那之后,好像打通了一堵挡着自己的墙,感觉写作压力不那么大了,虽然再后来也有薅光头发写不出来的时候,但都没有那次那样痛苦了。

20 年中期,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,加入了 笑来写作课,看似加重了工作负担,但是却在很多程度上,帮助我实现了写作的突破。后来又参加了第一期写作训练营,对我的写作技能有了质的提升,让我明白的写作的意义,写作的内逻辑,以及训练方法。

后来,Python 技术的写作任务,从每周两篇,提升到了三篇,后来到了四篇,因为写作能力的提升,加上对自己坚持能力的锻炼,我都没有拖延过,而且总能在要求的时间之前完成。

正是这样的过程,让我形成了一个写作的正向训练,写的越多,就越容易写,就更容易写得更久。

坚持,对我来说,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,这一点在让我后来完成的一项视频课程中得到了体现。

第三点,没有任何时候,体会到知识会如此集中地发挥作用

第一次综合使用 Python 是在 18 年为一个客户采集数据的项目里。随后为公司引入了 Python 研发线,做了很多以 Python 为开发工具的项目,使得我的 Python 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。

在开始 Python 写作之后,我在工作中积累的知识点发挥了作用,而有时为了写文章研究的技术,又能被用在工作当中,使得工作与写作相辅相成。比如在工作中处理过有个照片的事情,于是就写了篇文章:老板让很快处理数百图片,我该辞职吗

反过来的应用就更多了,比如,工作中需要实现一个可视化的模拟程序,我曾经写的一篇文章 Python 告诉你疫情扩散有多可怕 ,其中提到的技术刚好能被用上。

还有写过一篇关于字符串处理的文章: 字符串格式化,就服她……,是从《Effective Python》 学到的,这个方式在我后面的项目中被全面使用了。

就这样,学到的新知识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,这让我感受到 “知识变现” 的神奇力量。

第四点,知识体系化的建立

虽然之前学习和掌握的技能知识很多,但都比较零散,更谈不上融会贯通。

持续写作中,很多零散的知识被逐渐被串起来了。这是因为,写作中,说明一些特性,或者某个道理时,需要有相关的知识或材料做支撑,而且必须将支撑材料梳理成有理有据的形式,以便读者理解,这个梳理过程,促进了知识的扩展和融会贯通。

如果没有写作,大脑也会积累知识,不过对大部分知识只是随便想下就过去了,没有将其夯实,也就很难形成体系。

其实这就是所谓的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这个道理。写作其实就是让自己教别人的过程。

为什么教会比直接学更有效果呢? 我在《思考快与慢》 中找到了答案:

我们的大脑在吸收东西的时候,会自动脑补很多细节,以便让自己有确认感,而这样的机制,使得很多东西只是按照大脑里原先的认识和理解接受了,并不会经过严格的逻辑推导。

也就是说,学习时感觉良好的东西,并非真的学会了,只有通过表达或者应用的检验才能确认学习结果,而表达和应用的过程,进一步加深了学习的效果,建立起坚实的知识体系。

随着知识体系的建立,学习新知识的效率会大大提高。比如,对于编程,我学习起来的效率要比其他技能快很多,这是因为,我对编程建立了足够的知识体系。

过程中遇到的问题

写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经常因为写作任务抓耳挠腮,恨不得能从此放弃。

回想一下,遇到的最大问题是:

不知道该写什么,或者该如何写

这个问题,在最后期限步步紧逼时,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我思考了很久,总结为以下几点原因:

第一点:不是真心

幸福是什么?

我感觉能真心投入去做一件事情,就是幸福。

无论对一个人,或者一件事情,当全身心投入其中,忘了时间的流逝,感受不到除了事情本身的其他事物时,幸福感自然就会来到。

这个过程,常被称作:心流。

进入心流状态,不会感觉枯燥,而且思如泉涌,感觉毫不费力就做了多事情。

与之相反,如果不是真心投入,就只能浮于表面,就会推脱,应付,拖延,拒绝,抱怨……

对于写作来说,当不是真心想写,只是想应付了事,只是想投机取巧,或者抄一下时,那么就会在内心里产生极大的阻力,想让自己快速地脱离开这个事情,甚至干脆,不让自己开始,能拖就拖。

我回想了一下这样的时候,大都是因为不想投入,内心里极为排斥。

如笑来老师说: 要想出一件事对自己的刚需,才能毫不费力的做下去,才能做好

不知道写什么,其实是,没有将写作看成自己的刚需

有很多时候,直到凌晨两三点才完稿,并不是因为太多,而是不断地拖延,而最终得以完成每次都是调整了心态,用真心去写,才完成的。

所以,如果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,想一下自己感兴趣的,对自己意义重大的话题,从这里开始构思,是个好主意。

第二点:对任务复杂度估计不足

有时候,想到了一个主题,心里会沾沾自喜,因为不用为写什么而发愁了。然后,就会大大低估写作的时间,会想当然地认为会一气呵成。

事实上,往往并非如此,特别是写技术类文章时,需要反复验证,仔细推敲,比如示例代码必须有效,提供的证据是确凿的等等。为此就需要做大量的验证工作,而这些工作并不能直接提供写作的速度。

很多时候,原本想好的例子,在写的时候发现不合适,或者很牵强,那么就只能调换,甚至重新修改文章框架,需要的时间将会是预计的数倍。我做了粗略统计,完成一篇文章平均需要 6 个小时。

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

我现在有了一个方法,就是设置任务节点,在每个节点前必须完成这个节点需要做的事情。比如现在我每周写一篇文章,那么我设定的构思时间是周一到周三,写作时间是周四到周五,那么在周三之前,必须将要写的文章提纲或者脑图做好,做的过程中需要的材料、构思、灵感都汇集起来。

从周四开始写作,先搭好框架,再逐渐填写内容,到周五完成,如果完不成,需要周六抽时间完成。

有时会因为其他事情耽误,比如前几天搬家,从早忙到晚,那就只能向后延,但这不是因为拖延。

另外对每天的写作任务打个分,每周就能直观地看到自己写作投入程度,也有助于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。

第三点:太在乎他人的看法

这一点对我的影响很大,我的性格中,表现型的特质比较多,很期待别人的肯定、认可 和 赞扬。对我来说,这是一种自卑和缺乏爱的表现。关于表现型特质的话题,以后有机会再深入讨论。

因为这个问题,在写文章时,我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别人会怎么看,会不会被嘲笑,自己有没有资格这样说等等,大脑里会响起各种质疑的声音,有时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,精力被分散,无法认真思考写作本身,形成一个恶性循环,越质疑,越不知道怎么写,而越产生质疑。

对于这个问题,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持续去写,不要想太多,如果实在纠结无法产出时,就安慰自己:

就算写得一团糟,也没人愿意对我评头论足的,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看,即使看了也没有人愿意多花时间在批评他人身上。

降低对自己无名的期待,让自己放松,随便写,写多了这种想法就少了。

还有一点就是,无论如何先写出来,哪怕写的不好,也比没有什么东西,再去调整的难度低很多。

第四点:选题困难

选题才是写作障碍的客观原因。

如何解决呢?在长期实践中,我发现了一些方法。

第一,从自己接触到的生活工作中来

即就地取材,从工作中,生活里,选择素材。

比如我常常会写一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,例如这篇: 带薪玩一周游戏,还要涨工资,就是在工作中的一个项目作为素材写的。

再比如这篇:程序员奶爸必修课——带娃一起写游戏!,就是源自于和儿子的游戏。

取自真实的生活,往往可写性、趣味性和真实性强,读者是可以体会得到的。

第二,需要有输入来源

我很喜欢 阮一峰老师,以及他的公号: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

每周五,他都会更新一篇周刊,比如最新一期的周刊。每到周五,我在路上首先必须阅读周刊,还会将一些有趣的、具有启发性的信息分享给小伙伴。

当然这里也是我文章素材的来源,比如这篇: Python 世界的黑客帝国,就是从一期里介绍的 Python 中奇怪的行为文摘中得到的灵感。

除此以外,还从阅读的书籍教程中找例子,比如前面提到的《Effective Python》就是一个很好的输入源。

另外可以多去关注知乎上相关问题,看大家关注的点,也是很好的输入来源。

第三,力求真实

这一点很重要,如果去写一个不是自己了解的东西或者事情,是非常痛苦的。

也许这样可以迅速的写完一篇文章,但是这样做我的体验并不好:

  • 第一,写的过程很痛苦,因为对于写的东西没有把握
  • 第二,无法持久,可能随便凑一篇很容易,但是作为持续输出的话,很难
  • 第三,会逐渐给自己塑造一个假人设。

特别是第三点,就像透支自己的未来,当下很爽,但未来要成倍还。因为假人设迟早会暴露。会让自己背负一个很重的包袱,直到压垮自己。

所以力求真实,会让自己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。

总结

不知不觉自己已经被写作,塑造成了另外的物种了,无论从思考方式,行为习惯,做事方式上,都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
我很感谢 Python 技术提供的机会,也感谢笑来写作训练营对我写作能力的重塑,也很感谢这一路上支持我的家人朋友和读者。

这些只是开始,我将继续前行。

最后,有个好消息:

第七期 笑来写作训练营(点击链接查看详情) 即将开启,让我们一起学习写作,重塑人生!

比心!